期刊刊名:出版與管理研究 卷期:3期
篇名出版日期:2007年6月1日
作者:黃漢青,陳素杏
語言:Chinese
關鍵字:詮釋,語言,存有,繪本,理解,文化,文本
被點閱次數:102次
閱讀時間:3594sec
摘要: 二十世紀之後的西方文化發展,可以說是思維文化到視覺文化的轉變,對於視覺和視覺效果的著迷醞釀出「後現代性」。相對於後現代的視覺化,之前的西方思想著重在不可感知的形上界,當然這都拜柏拉圖之賜,他早為西方思想定了調,可感知世界不過是不可感知的理型界的摹本,而且是不太成功的摹本。對於理型界的掌握,唯有透過理性,感官所能把握的不過是理型摹本的現象界。柏拉圖的二元觀點,顯然把理智或靈魂當成重點,身體則是脆弱不可靠的,透過視覺把訊息傳遞給靈魂,而靈魂如何詮釋訊息則是神祕不可知的。總之,柏拉圖開啟的西方世界乃重抽象思維的理性世界,德希達(Derrida)名之為邏格斯中心主義(logocentrism)。Logos在希臘語中原本是多義的,它意味著思維也意味著語言,海德格(Heidegger)的存有學基礎就是在挖掘出Logos的更原始的本意是語言而非思維。如果說柏拉圖以Logos為中心的思想,偏重思維的本質,並走向超越界的思維之圖,海德格存有學的革命則偏重Logos的語言本質,並走向語言之途。重思維之途的西方形上學,最終都像勒普達島的居民一樣,脫離塵世,眼觀日月星辰,在心中建構自己的終極世界。海德格的革命則是「走向事物本身」,世界不是用思維建構的,而是用語言描繪和詮釋出來的。自尼采宣佈上帝死亡,一切皆詮釋之後,海德格把後尼采的世界打造得更堅實。本文試圖從詮釋學及讀者反應論解析圖文時代的意義,並以實例說明兒童在繪本學習中,善於表達無框架、多觀點的發散思考。充分顯示孩子讀圖比文字閱讀更能表現創意的自由度。
[ 關閉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