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刊名:揭諦 卷期:43期
篇名出版日期:2022年7月1日
作者:林慧如,Hui-Ju Lin
語言:Chinese
關鍵字:自我,他者,倫理學,利己,利他,self, other, ethics, self-interest, altruism
被點閱次數:0次
閱讀時間:0sec
摘要: 自我與他者的關聯是倫理學論述的現實基礎。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以「朋友作為另一個自我」,且「友誼是從如何待己推廣到如何待人」,如此「自愛」與「愛他人」在德行倫理學裡並無衝突。但另一方面,西方契約論傳統以「理性利己」為人類最優先的行為動機,而道德行為不過是為了達成幸福的一種手段而已。利己與利他的先後之爭最終體現為「亞當斯密難題」:即《國富論》以「利己」為經濟學的人性基礎;但《道德情感論》則視「利他」為道德哲學的人性根源。經濟人與道德人的人性基礎是否相互抵觸?「利他」是否即等同正確的倫理抉擇?本文的主旨,在於考察人我關係這既古典又當代的西方倫理議題:由佛洛姆對利己與利他問題的社會心理沿革考察,延伸至當代現象學反思道德哲學的人性論預設,再由列維納斯對倫理現象的沉思,對照於古典東方儒學經典的智慧,以釐清倫理現象的本質。相較於西方主體哲學的倫理觀點,論語中所謂的「仁」揭示了一種更原初的現象:除卻「利己/利他」的二元相對,自我與他者間猶有其它可能的關聯形式,或許孔子的「愛人」之「仁」更能展現倫理現象的起源。
[ 關閉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