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刊名:生死學研究 卷期:7期
篇名出版日期:2008年1月1日
作者:何長珠
語言:Chinese
關鍵字:悲傷輔導
被點閱次數:217次
閱讀時間:10386sec
摘要: 本研究係文獻回顧,收集1995-2005年間與「悲傷」有關之「生理」、「社會」、「家庭」、「文化」、「宗教」、「背景資料」資料,提出發現與建議。發現:喪偶的老年女性,更易引發憂鬱或創傷性悲傷;而男性則在死亡率或生病率上高於女性;不論男女,喪親後半年內的創傷性傷慟可預測出癌症等重症;工作有助於遺族之保持身體健康;社會支持普遍有助於減輕壓力及心理健康;人們對死亡和悲傷往往表現出多樣的社會建構,暗示一個更寬容和彈性的喪慟氛圍之有待建立;公開溝通表達感覺,有助於家庭功能之增進;治療性團體的介入對喪親孩童特別有效;社會支持雖然重要,但必須「質重於量」,否則可能造成所謂的「無助」或「無賴」的悲痛者;大部分人仍逃避談論生死,教育上廣義(通識)或狹義(生死)課程的介入是重要的議題;喪親老人之孤獨是最常被提到的困擾。建議:傷慟是一種正╱負與內╱外交織往復的心理歷程,未來研究方向為評估多項度變項之危險及保護因子,藉以闡明影響喪慟的可能途徑;悲傷輔導之內涵為認知層面的「生命與死亡意義之探索與重新建構」、情感層面的「悲傷負面情緒之表達與接受」以及行為層面的「問題解決能力之學習與開展」。
[ 關閉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