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刊名:教育與社會研究 卷期:22期
篇名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作者:李淑菁
語言:Chinese
關鍵字:性別教育,論述,詮釋,性別平等,政策,ender education,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gender equality, policy
被點閱次數:128次
閱讀時間:9750sec
摘要: 在婦女團體努力及政府支持下,近幾年來,性別教育如火如荼在台灣校園中展開。然而性別教育論述角力,再加上教師們主體詮釋與想像,可能使性別教育的實施開展出不同於決策層次的樣態。本文從後結構女性主義政策理論出發,試圖從微觀層面呈現學校教師詮釋性別教育的方式、論述對教師性別解讀之影響及作用,並提出可能之解釋。本研究發現,儘管不同政策文本之內的論述角力,或文本之間相異的主控論述,性教育論述仍為教師對性別教育主要的詮釋。她/他們對性別平等的解讀,包括尊重人權、尊重男女有別、去性別化的平等、兩性分工協調、男學生不利論等,影響他們對性別教育內涵的看法。教師解讀性別教育為人權教育、是兩性均衡教育、是性教育,但不能講同性戀,且不能包含女性主義。教師對性別教育之詮釋與其對性別平等的解讀密切相關。教師的主體性透過綜合各種論述,挑選出自己認為的性別教育,在揀選過程中,即在主體彰顯的本身,其實又受到各種正常/不正常,倫理/非倫理,符合規範/不符合規範,好與壞的論述力量影響,因此非但從沒偏離主流價值的核心軸線,更參與主流性別論述的生產過程,「平等」的辭彙往往是政治正確下的混搭使用。本文不但呈現性別教育政策傳遞過程的複雜性,也闡述教師角色、學校性別政治、及社會文化因素可能對性別教育的影響。
[ 關閉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