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刊名:生死學研究 卷期:13期
篇名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作者:林耀盛
語言:Chinese
關鍵字:慢性病,因應,多樣性,有效性,適應, Chronic illness, Coping, Diversity, Effectiveness, Adaptation
被點閱次數:12次
閱讀時間:119sec
摘要: 目的:本研究以糖尿病與高血壓為案例,一方面探究慢性病因應的因素結構,以瞭解因應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探索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的關係,以探討因應的效用性。方法:研究者修訂「因應方式量表」與「生活適應量表」,搭配疾病預測度、控制度及其他心理變項,對門診病人施測。結果與討論:共有119位樣本參與,男性64人,女性55人。平均年齡53.96歲(標準差10.35)。持續門診時間約為 43.59個月。研究發現⑴經因素分析法,因應方式量表,共抽取十五個因素,因應結構呈現多樣性。其中有七個因素與高生活適應有關聯,愈是傾向採取「積極性」因應,愈少採取「消極性」因應,對生活適應愈有正面效果。因此,因應「多樣性」與「效用性」呈現互補功能。⑵患者對治療的「期待」是「完全戒藥」與「徹底根治」,並能因疾病經驗納入運動與飲食控制。但仍有患者產生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或轉移疾病焦點於後代子孫的關懷。結論:本研究顯示慢性病患者的疾病因應,未來需 (1)擴大積極性因應,削弱消極性因應,以提升「因應效率」(2)因應多樣性與效用性的互補作用,促進生活適應,以避免「二度宿命」。本文最後提出理論層次與臨床貢獻的建議。
[ 關閉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