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刊名:文學新鑰 卷期:13期
篇名出版日期:2011年6月1日
作者:王祥穎
語言:Chinese
關鍵字:圖象批評,孟稱舜,明末,古今名劇合選,戲曲評點, image criticism, Meng Chengshun,the Ming Dynasty last years, Ancient and modern Famous drama Edits, Drama commentary
被點閱次數:10次
閱讀時間:1804sec
摘要: 本篇論文乃以晚明戲曲理論家孟稱舜為例,探究晚明時期戲曲評點在「圖象批評」的發展狀況與特殊現象。此一名詞延用黃永武《愛廬談文學 .「圖象批評」與明代文評》一文,其「圖」字乃指實物、具體的、可見的圖形,「象」指可兼指精神的、抽象的、未可見的象徵。此一批評方法是指批評者經閱讀後,藉由一幅圖象作為批評他人詩文的方法,將詩文作品內容之抽象風格、特色、素質、優劣等,全部品評於一幅具體的圖象中,即為此法意涵。其法始於魏晉,直至明代,廣泛運用到各種批評文體中,包括戲曲批評。本篇以孟稱舜《古今名劇合選》一書為研究中心,探究孟氏《柳枝集》、《酹江集》的分類意義,並分析選篇、分類與批評的思維理路,釐清圖象批評方式的運用。筆者從中瞭解孟氏的圖象批評運用有別於曲論家的方式,他先以婉麗、雄爽的語言風格分類為二,並在各劇前置入總評,除了選擇與戲曲情節相映的圖象批評強化語言特質外,並改變以往圖象敘述,從靜態轉移自動態風格。此外,除承接傳統詩話圖象批評層次的運用外,進一步以分析、比較的批評呈顯出細微的語言風格意涵。明代曲論家自明初即以由圖象批評方式探究戲曲「語言風格」問題。然而,曲論者雖仍有曲源自詩、詞的觀念,但他們逐漸釐清戲曲人物塑造的意涵,以為戲曲語言特質,當以劇中人情感來作表現,而不單只有作者本人的情感而已,這種轉變也體現出戲曲在語言從本色、文采的論辨,進而走向文學性特質,這亦能說明明末曲論重心逐漸從曲論探究轉移自敘事文學理論的關注。
[ 關閉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