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刊名:文學新鑰 卷期:19期
篇名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作者:田中智行
語言:Chinese
關鍵字:
被點閱次數:14次
閱讀時間:601sec
摘要: 《金瓶梅》的版本有三種。第一種是最早刊行的附有萬曆四十五年(1617)弄珠客序的《新刻金瓶梅詞話》版本,一般被稱為詞話本。第二種是對詞話本的本文有所改動並附有簡單評點的《新刻繍像批評金瓶梅》版本,一般被稱為崇禎本。(但關於該版本的刊行年代有不同意見)。最後一種是清代張竹坡附評點的所謂的第一奇書本,也就是張評本。該版本後來成了最為普及的《金瓶梅》版本。第一奇書本的最早刊本題為《皋鶴堂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有康煕三十四年(1695)的序文。根據王汝梅先生的研究可知,扉頁上印有「彭城張竹坡批評金瓶梅/第一奇書/本衙蔵板翻刻必究」的字樣、且各回前有總評的版本就是第一奇書本的祖本。王先生還提出,大連圖書館所藏的本衙藏板本是第一奇書本的初刻本,因為小說正文前所附的《金瓶梅寓意説》一文的末尾有其他的版本裡見不到的227字。不過,後來宋真榮先生指出,首爾梨花女子大學圖書館藏本中也有這些字。第一奇書本除了回前總評以外,正文中還含有夾批、眉批和旁批。另外前面還有〈序(謝頤)〉、〈竹坡閒話〉、〈金瓶梅寓意説〉、〈苦孝説〉、〈第一奇書非淫書論〉、〈第一奇書金瓶梅趣談〉、〈雜錄〉、〈冷熱金針〉、〈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凡例〉、〈第一奇書目〉等(有些版本未收錄以上部分文章或收錄的順序不同)。作為張竹坡評點的底本我們本應該採用大連圖書館的藏本系統,但這些版本並未影印發行,筆者也尚未親見此套版本,所以本文姑且用王汝梅先生的以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本為底本進行校訂的排印本進行討論。日本國內關於金聖歎之《水滸傳》評點的研究比較多,對張竹坡的《金瓶梅》評點卻還幾乎未被研究過,就筆者所見彷彿僅有澤田瑞穂先生于1969 年發表過一篇名為〈批評第一奇書金瓶梅讀法〉(後文簡稱〈讀法〉)的文章。澤田先生認為:「當然這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作品論,而且他也沒有提出能揭示這部小說之本質的敏銳的見解」。相比之下,大陸和美國的學術界對張竹坡的關心比日本強得多:在大陸有研究張竹坡的專著出版;在美國,芮效衛(David T. Roy)先生早在1970年代就指出張竹坡在中國文藝批評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無論如何,張竹坡對《金瓶梅》的評點,不僅在作為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的解釋史上意義重大,而且在對後代讀者的影響力上也有著不容輕視的意義。為了正確地把握張竹坡的《金瓶梅》評點,最好的參照系無疑是對張竹坡產生了巨大影響的金聖歎之《水滸傳》的評點。兩個評點所針對的是不同的兩部小說,我們無法比較他們的解釋內容本身,但如果關注兩個評點家的著眼點,幷對他們在評論時預設為前提的一些想法進行比較,就會發現看似相似的評點方式間實際上存在著某些明顯的差別。特別是關於他們所設想的在作品形成過程中作者的作用,二者的明顯差距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本論文將從對這一差距的探討出發,力求描述出張竹坡評點的一些特徵,幷討論造成這些差距的背景因素。
[ 關閉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