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刊名:環境與藝術學刊 卷期:5期
篇名出版日期:2007年6月1日
作者:陳本源,蔡泳銓,蘇細煌,談珮華
語言:Chinese
關鍵字:生態工法,檳榔坡地,復育,水土保持
被點閱次數:86次
閱讀時間:5618sec
摘要: 台灣土地的開發,長期以來以經濟為導向,著重於生產與經濟利益。由於人口成長,農業用地需求擴張,逐漸向邊際土地開發,如山坡地及海埔新生地。土地超限利用,破壞了原始林相,亦忽略環境承受能力,使得天災發生頻繁時,山坡地常成為大地反撲的據點。另外,由於全球化經濟的衝擊,台灣中南部山坡地的農業,將逐漸失去市場的競爭優勢與生存空間。一旦產業萎縮,將會釋出大量的廢棄耕地。本文研究之目的,在探討檳榔林坡地廢耕後,如何以生態工法復育及重建其環境及生態。研究區域為嘉義縣東南方向的三層村,研究坡地位於三層村的中心處,南以陵線與白河水庫及其水源保護區為鄰,北與三層國小有一溝之隔,四周均為檳榔園。因檳榔廢耕區水土流失嚴重,初期設計以水土保持為主,並設置溪蟹、鳥類及螢火蟲觀察區。為復育鳥類,儘量保存園區內的果樹,而新植物的栽種,以漿果類樹種為主,來增加鳥類食物來源。為復育兩棲類及水生動物,在較大水池處設攔水壩,以減少枯水期的影響。在景觀方面,在步道兩側種植阿伯勒,路底之平台周圍種植油桐,山澗水道潮濕地帶種植野薑花。研究結果發現廢棄檳榔坡地的景觀美化可帶動居民生活型態的改變,生態工法可防止小花蔓澤蘭的入侵生長及加速自然林相的形成,並營造多樣化生物的棲息空間。另一方面,水土保持的加強,確實有助於復育檳榔坡地的植被。
[ 關閉視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