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刊名: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 卷期:17期
篇名出版日期:2018年6月1日
作者:王雪卿
語言:Chinese
關鍵字:張載,氣學,當代儒學,唯物論,心性之學,牟宗三,唐君毅,Zhang Zai, Study of Qi, modern Confucianism, materialism, study of mind, Mou Zongsan, Tang Chun-i
被點閱次數:35次
閱讀時間:2762sec
摘要: 張載的爭議從理學史一路而下到當代,從來沒有少過。他究竟是「理學宗師」?還是「氣學之祖」?「唯物論/唯氣論」者?還是「即存有即活動」的正宗儒家「道德的形上學」?這些爭議與標籤,可能與張載文本具有的開放性或特殊結構,容許不同解讀有很大關係。張載的特殊性格,使他成為理學與反理學、唯物論與形上學,乃至形上學與當代氣學間對話的一個重要場域。本文從張載在儒學史的研究概況與遭遇的問題談起,主要內容致力於呈現1949後大陸、港台與海外張載學的重要研究成果。晚近大陸張載學已非「唯物論」一詞能概括,他們希望擺脫西方哲學的詮釋框架,重構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批判港台新儒家的心性論模式,過於集中探討天道性命之學,相對忽視宋明理學與原始儒學在政治社會文化實踐上,有一脈相承的共相。理學史上張載以躬行禮教著稱,港台儒學高度聚焦於天道論、心性論,對於與政經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的張載禮學,顯得相當疏離。相較之下,大陸對闡發張載天道性命之外其他多元面向,如教育思想、政治理論、禮學等較能關注。21世紀後大陸張載學由唯物論氣學走向客觀、超越的形上學,隱約之間,一種同一性與中心性傾向,背後所隱含的國族、文化認同的意圖相當明顯。近年來港台的張載研究,反而由心性論走向氣學的脈絡。牟宗三作為當代張載學最重要的對話對象,其援用康德哲學格義建構出來的新儒家心性之學,貢獻不容抹滅。但在面對心學系統之外,不論是程朱理學,或張載、王夫之氣學,都出現幅度不小的貶抑或改造。親近新儒家的張載研究者從朱建民開始,即展開不同程度的修正之路。唐君毅高看「氣」的詮釋,最常被使用來修正牟宗三對張載氣化論的過度貶抑。隨著歷史條件的轉移,晚近臺灣學界對張載氣學的論爭,研究旨趣已逐漸移轉至如何突破心性主體,建構出一種新的主體範式。氣與身體、物質的意義重新被檢視,並成為新的焦點。張載與王夫之的儒家氣學,在此一新的主體範式的建構中則扮演了重要的橋樑角色。
[ 關閉視窗 ]